读书翁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这不文明免费阅读,这不文明最新章节

这不文明免费阅读章1018 小盆友,先跟偶学拼音

  包括木牍、陶板,碳棒、毛笔……

  各种工具以及改进方式,先知都费过不少脑筋。只是限于材料啊加工啊的各种原因,就当前这种程度的实在不够实用。

  而就在先知挠头之际,族长正好带回来一块页岩。从侧面敲击这种页岩,是可能剥落下轻薄且表面光滑平整的石片的。

  这次从样品中获得的最大一片,就有两个巴掌大小。

  原本因为质地过脆,一直被当做废材,还不如片岩、板岩来得有用……但在先知此时的眼中,这“废材”恰如一盏明灯,亮起在以前想到却未深入过的地方,照露出新的叉路。

  .

  页岩本身,是即不能拿来当笔,也不能用来作纸的。

  然而,从它“轻薄平整”的特性上,先知看到了托板的影子。就是找人做登记之时,在纸张下面垫着的那个托板。

  它不是纸笔,它只提供了书写时对纸张的支撑。但这就是移动性和便携性了,只要能配上适合书写用的薄纸。

  薄纸现在自然是没有的。可替代品的话,先知脑筋稍稍一转,就想到了一个能凑合的东西——黏土。

  .

  黏土板,黏土刻文记事,其历史好像可以追述到几千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比苏美尔之名,古巴比伦应该更广为人知吧。他们使用的楔形文字,就记载于黏土之上。

  在黏土板、黏土块、黏土团子表面刻字,还是很方便的。谁叫人家黏土软呢。

  刻刀只需用木头石头稍作加工,做出三角柱的形状。

  写错了,修改同样方便。拿“笔”刮抹平整便好。因为是刻上去的阴文(文字凹陷),不会有碳粉颜料脱落的毛病,所以字符可以细小且紧凑。相比使用炭笔什么的,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

  然而,黏土本身分量不轻,黏土板“片薄则易碎,厚实则太沉”。而且,薄片状的还会有“太干则多裂、太湿则塌陷”的毛病。故,先知是宁厚勿薄的,准备将黏土板做得厚实些,用于记录“重要文献”;并准备找专门的地方作为档案室、图书馆,把它们集中存放,以应对“移动携带不便”之弊端。

  但是,有了“托板”的支撑,事情就起了变化。作为便携式笔记本,薄薄一层黏土,足矣!

  .

  经过改进,最新稳定版本的样子是:

  木板——是的,虽然之前看到的是页岩薄片儿,但最后使用的材料换成了木头——中间挖浅槽,只留下边缘的一圈;槽内填上黏土并抹平。这就当是纸了。

  然后就是,削枝——尖头细枝——为笔,斫木——宽平木片——为擦。

  不过,细枝笔是先知自用于【手写体】的。新人仍将使用“压瘪状、三角柱形”的楔形木片或石片的……刻刀。

  刻刀使用之时,并不依靠移动木片尖端来划线,而是将其作为落笔的起点,然后将棱边下压:

  是点,棱边不必下切,仅尖端印下去,形成一个小三角就好;是线,则在尖端印入后以此为轴,棱边下压,形成长短不一的等边三角。

  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横平竖直,撇捺也失去弧度,只以斜线代替,比仿宋体还要方正。

  但这种样式除了因为“重要文献”需要笔画清晰的要求,以及该工具本身易学易用易修理的缘故之外,还是先知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

  说到文字,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汉字。这没啥好说的。

  作为世界上少有的二维文字,在先知眼中,汉字可比那些使用字母表的一维文字,不知到要高到哪里去。

  但是呢,考虑到学习过程问题,以及“需要做记录”这件事情的紧迫性,先知还是选择了拼音,作为扫盲的第一步。毕竟字母的线条比汉字简单得多,且弧线不弧线也没有啥影响。

  照搬没必要,但变化,或者说进一步的简化,还是要做的:

  字母只保留了英文字母的大写,弧线也简化成了斜线加折角。比如字母C,就类似左单书名号;字母D是尖头朝右的空心正三角形;B则是两个小号的“D”叠在一起……

  除了能直接使用的声母韵母,现有语言中还有部分发音不在拼音之列。好在英文音标中有相同或类似的能够对应,因此又往字母表里补了“反E(代替e转180度)”等几个字符。

  .

  现有语言相当的原始。

  不光拟声叠词多,比方说“(流水哗哗的)哗哗”、“(沙沙作响的)沙沙”,声调还带有“方向、指向、转折”之类的意义。其中“上”和“下”就是同一发音,但通过升调和降调来做区分。

  比如,像拼音第三声上声的音调,就表示转折向上、变好、变大等意义。为了对应向下、变坏、变小……先知又补了个箭头朝上的“倒上声”符号。

  还有长音和空一拍的停顿,先知为此也添加了长音符,和中顿符。

  最讨厌的是,部分语言必须发音配合相应的动作,然后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甚至还有纯肢体语言的……

  这些放在汉字体系,依靠象形、会意什么的可能都还有办法处理,可在拼音上……实在是有困难。好在这种类型为数不大,可以暂时无视、押后处理,又或交由长老他们自行解决。

  .

  最终搞出来的一整套东西,有点类似于日语假名,还是使用了罗马字母拼写的假名注音体系。

  先知对日本多多少少有这样那样不太友好的认识……但对于有用之物拿来借鉴,可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师夷长技么。何况假名本来就是从汉语演化出来的,更具借鉴的意义。

  .

  虽然想全面推行汉化中文,但当前要的是能尽快起效。

  先知思前想后,决定,现有语言全数保留,以拼音标注读音的方式作为记录方法——可谓能用上的,就一点也别浪费。

  等以后汉语汉字普及,土话自然会被淘汰而消逝——掌握着“发明”、“制定”等种种最终权力的先知,对此充满信心。只要条件合适,就会将汉语汉字作为“官方语言”,进行潜移默化地推广。

  强制?没有太大意义。几千年进化后的精华与原始粗糙的胚胎做比较,尤其是在有最高权利来做背书的时候。

  劣币驱逐良币?怎么可能。赢家通吃才是结局。好东西,终将闪光。

  .

  确定完字母表以及音调等符号,之后便是简单常用的数学符号了。

  加、减、乘、除,等于号……没啥好说的,直接照搬。数字的字体,思来想去,最后选择了电子记数板的那种样式:

  最多7根短线,就能表现出0至9十个数字。横平竖直,不带一点倾斜。当然,实际书写时不必把“1”这样的一长竖分写两笔。

  想过诸如把“8”写成上下两个三角的沙漏型,又或者两个小菱形……最终还是以“横平竖直”简单清晰的特点,确定为第一版【印刷体】,又叫【标准记录体】,用于重要信息的记录。

  .

  光有印刷体肯定是不够的。

  先知也没打算自己平时做个记录还得方方正正。

  于是,“手写体”——弧线版本——同时公布,并附带了字母的小写。只是暂时不做推广。

  数字也多了一套“斜线版”的简化体,比如数字3就是字母M顺时针转90度,作为手写时的补充。

  ……

  文字、书写的确定,让长老如获至宝,欣喜万分。带着身边那几个精选后属于头脑灵光的跟班,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将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几近废寝忘食,说是有些疯魔了都不为过。

  长老他们都废寝忘食了,先知自然也没法太平。为了尽快教会这第一批学员,那也是做到了随时随地、有问必答;因为将其视之为未来的“教导班”,更是“高标准、严要求”:不光要会用,还得能教授。

  一个一个、几个几个地手把手去教导……先知实在没有那个空闲。宁可现在费时费力,也要大力培训出一批“老师”,哪怕这些货色也只是进修中的菜鸟。

  .

  字母、声母韵母加声调、数字以及运算符,拢共不到50个符号,教授进度却不甚理想。

  一方面是先知要求高。没指望一帮“原始人”具备自己那样的学习能力——那实在是小看了自己十数年的系统教育,以及十年工作的自学经历。

  另一方面则的确是族人们自身本事不够。也许是见少识短,面对新东西,学习和接受能力实在欠佳。甚至可以说,用“欠佳”二字都算是用上了夸张粉饰的修辞手法。

  事实上,族人不论年纪大小,都只能与小学低年级生作比较。

  面对如此情形,先知算是深切体会到老师教授学生时那种“自己兢兢业业、不惜时间精力,奈何就有人学不进去,甚至还有熊孩子苦大仇深”的郁闷,也深刻理解了老师当年为何会胃痛。

  先知没有遭遇熊孩子捣乱——族人很珍惜新知识的学习机会——可他们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乃至记忆能力,先知被气笑过了好几回。

  什么“一巴掌糊自己脸上”、什么“45度仰望天空”,什么“无语凝噎”……原本以为是夸张的表现手法,如今却自然而然地、逐个逐个地,让先知好好体会了个遍。

  先知真想去向自己列位老师鞠躬致敬,要是可能的话。去对那几位曾孜孜教导却被自己浪费了的老师们,真心诚意地,发起内心地,鞠躬道歉。

  真叫:不为人父母,难知父母辛苦。

  .

  族人们的学习能力,让先知几近绝望。自己亲自教授的已经可以说是最聪明的那些个人了,却个个这副德性……

  然而该教的还得继续。第一批“老师”都培养不出来,后面就更加没指望了。

  扫盲工作,任重而道远!

  先知如此感慨。抚胸舒气,强压下口中的老血。

  好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不在第一批之列的,也有不少会主动在晚上请长老登坛授课。

  也算是个不小的安慰。

  慢慢来吧。哎——!

  .

  转眼时间过去多日。

  尽管阅读书写依旧不熟练,长老人等纷纷为自己配上了“记事板”。一时间,大有“身份地位之标识”的味道,又引得更多观望人士争相效仿。

  “可喜可贺,未来可期啊”,先知也在众人感染之下,彻底激活了“好为人师”的特性,快乐并痛着——学员的学习能力可不会因为热情而有所突破的。

  ……

  “先知,长老……”某日授课,临近傍晚,急匆匆一人跑来报告:“‘中央’,来人了。”

  .

  NANI???!!!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