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乐八千里免费阅读16、觐见
李宓将军把南诏来的孩子们护送到长安城的外城,一个叫都亭西驿的地方后,把他们交给了鸿胪寺的官员。
都亭西驿,是大唐朝廷接待宾客的驿馆,所有进京长安的来宾,都要到这里临时歇脚,把朝贡的礼物、马匹等卸下登记,把身份牌领取。它是大唐鸿胪寺在长安城外的一个接待点,是大唐鸿胪寺接待外宾的第一站。
鸿胪寺是唐朝负责外交管理的机关,外来人员的签证发放、身份管理、国书提交、贡品登记、觐见朝拜等事项,都由这个部门负责联系和安排。
南诏的修学团在鸿胪寺的官员陪同下,正办理相关手续。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没有李宓将军什么事了,他算是完成了剑南节度使安排的官差,办完相关的邮路文书交接,签字画押后,他就将带领护送的人马要打道回府。
“小王子,我就只能送您到这里了,后面的事情,负责外交事务的典客、司仪,会来帮您办理,祝您们在长安生活愉快,修业有成!”李宓告辞道。
“谢谢您了,将军!感谢您一路的护持,祝您一路平安!”凤迦异竟有些不舍,眼角蒙了一层泪痕。
人,相处了一段时间,特别是一起经历了艰难困苦,是会产生感情的,更何况是一群孩子。这一个来月的风雨兼程,得到了李宓将军的呵爱保护,使他们对李宓将军由陌生到熟悉,由提防到信任,由隔阂到依恋,此时,在凤迦异心底里,已经把李宓将军当成了朋友。。
凤迦异在大唐鸿胪寺官员的引领下,把表文上交鸿胪卿审议,又将携带的国书和所献礼品交由鸿胪寺的中书侍郎登记造册和保管。鸿胪寺的京寺务司官员给每位来客换上表示身份的铜鱼符,在鸿胪卿的带领下,他们坐上舆辇马车,向长安城的礼宾院进发。
当时的长安,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不但容纳了中华各少数民族,还经常居住着来自波斯、天竺、大食、爪哇、高丽等国的蕃客(大唐长安当时对外来的旅客统一称为“蕃客”)。因此,当这二十来位穿着南疆蒙部服装的南诏使团小蕃客出现时,长安的民众并不惊奇,他们只是热情地向小蕃客们招手,看得出他们心中诚挚的喜爱和欢迎。
倒是这些小蕃客们,看到长安的高楼大厦、华堂玉宇、琼楼水榭、碧宫锦苑、龙城凤阁,不免发出感叹。宽广的长安大街上,门庭若市,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鸿胪卿在礼宾院宴请了这一群蕃客,安排他们在礼宾院歇息,又与凤迦异约定了递交国书、觐见朝拜的日子。
这日,到了大唐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召见南诏来使凤迦异及修学使团的日子。南诏的一群孩子在鸿胪卿的带领下,走进了皇宫,走进了宣政殿,凤迦异好奇地打量起皇宫来。
这大唐的皇宫,比起南诏的王宫来,其实也就是宫殿大一些,雕梁画栋多一些,帷幄奢华一些,官员多一些。所以,对于凤迦异来说,也没有多大的陌生,因此,心理并不紧张。
大殿上的唐玄宗,看到殿下来的是这样一群小毛孩,自然就兴趣索然,看到主节使也是个毛头小孩子,甚至都流露出一点点失望,觉得这南诏也真是派不出人来了,用这么个孩子来朝拜,所以皇帝心想应付一下就好了。于是随意问道:“爱臣从何而来?”
凤迦异移前一步,双手拜揖,答道:“皇上,小臣从南诏而来。”
“南诏是在何方?那里好吗?”唐玄宗试探一下这个小孩。其实,他不但知道南诏,而且对南诏的国王皮逻阁是很欣赏的,只是看见南诏送了这样一个小孩子来做质子,觉得有些随意了,就突然想考他一考。
“皇上,南诏就在南边远处彩云之下,那里阳光明媚,四季花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碧波浩荡,鸥鸟飞翔。”凤迦异答。
唐玄宗看这孩子口才了得呀,还有那么点意思,难道小看他了?就想再考他一考,又问道:
“爱臣既然觉得南诏那么漂亮、那么好,那你们这群小小的孩子为何还要吃这样多的苦,受这样多的累,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来到长安呢?”唐玄宗问。
这个问题还是不好回答的,尤其是考验一个小孩子。
凤迦异似乎没怎么考虑,就直接答道:“皇上,我们是想,房间再舒适,里面也是生不出新鲜空气的,只有常打开窗户,吸取外面的好空气,房间才会变得更加舒适。现今大唐,有那么多灿烂的文化,有那么深厚的礼教道义,这就是南诏需要汲取的好空气,所以,我们不远千里也要来!”
唐玄宗发现,南诏选来的这个质子不简单呀!看样子南诏王皮逻阁还是满有诚意的,这孩子真是个宝贝呀!唐玄宗的兴趣来了,还想最后再考一考这个孩子。就又问道:“爱臣不但说南诏漂亮,又说那很舒适,那朕问你,是南诏好?还是这大唐长安好呀?”
这样的问题,不要说是问一个小孩子,就是用来考验一个老练的大臣,也是很难回答的。回答得不好,小是受辱,大就要受罪。
凤迦异听到皇帝问的这个问题,并没有慌张,稳了一稳,说:“皇上,在我们南诏的洱海,每年的冬天,都有海鸥,不远万里,从远方的西北利亚,飞越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过冬。是西北利亚好?还是洱海好?对于海鸥而言,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西北利亚,是海鸥出生的地方;洱海,是海鸥度过严冬、攫取养分的地方。无论哪一处,对它来说,都是好地方。因此,皇上今问我,是南诏好?还是长安好?我也只能说,两处都好,因为我也像那海鸥,是要经常两处走动的,离开了那一处,我都没法活。”
唐玄宗李隆基听到凤迦异的回答,龙颜大悦,觉得这孩子真不简单,是个值得教化的子民。于是吩咐鸿胪寺要好生呵护这群南诏来的孩子,又当面吩咐国子监,一定必须腾出学额,用心安排好这群孩子的教学。
当时的国子监,每年学额是三百人,要安排南诏这二十名学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