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好看!虽然只是写顾家三兄弟及子女一地鸡毛的琐碎故事,字里行间却灌注着人性的四角八棱和人际关系的错综缠绕,当代上海人民的生活面貌可见一隅。
因久居国外,读这样的生活有种猎奇感,因和自己距离甚远,反倒更觉新奇。好似一个旁观者,拨开别人家的窗帘观看和自己全然不同的生活场景。作品名称以“居”命名,必然以房子为重要主线,国人“安居“方可”乐业”之传统代代相传,这里不出其右,只是现代人如果没有含着金勺子降生,恐怕需先“乐业“方能”安居“,否则哪里负担得起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子。
作品中的顾清俞便是这种成功地完成了先乐业、后安居的代表人物,名牌大学毕业,高管,白领精英,心思缜密,独身未婚,不差钱,买得起高端楼盘,随便出个国不当回事。她的生活代表了上海很重要的一群精英阶层的生活模式,富有、生活有品位、独立自主,但非常难以找到心爱伴侣,高不成,低不就。不想用“剩女”给她贴标签,想必此类大龄男子亦不少见,人们却很少用“剩男”二字。
在我,这种称呼本身是对女性一种带有贬义的偏见,好像剩菜剩饭没人吃一般。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小说细致地展现了四代人的生活生态,从90多岁的老人家到刚出生的婴儿,每一代人的生活态势各有侧重,笔墨重点放在中间年龄段的三代人身上。主要角色的呈现,鲜活自然,人物个性鲜明,每个都可圈可点。
房子,作为主线,如顾家三兄妹的住房、儿孙的待买房等,是引导故事发生发展并完成编织人物关系网的输油管道。顾士宏四代同居,在上海应该是比较普遍的生活状况,逼仄中的和谐浮在表面,掩藏在下面的刀枪剑戟,把个老实儿子的命也送了。那出戏是作品的一个高潮情节,设计得大胆周密,大姑子和外地媳妇的矛盾、夫妻之间的冲突、人性差异与机缘巧合,合力做成了那个可悲事件。
把故事引导上了另一条道路,冯晓琴这位主角的命运走向也因此发生改变。冯晓琴显然是作品中重之又重的主打人物,她和她妹妹的命运,代表了外地人在上海实现身份转换的艰苦历程。不必去评价她的好坏和心机,“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地域不公、社会不公的映射,很遗憾,这种文化中根植的地域歧视,在21世纪的现在,依然俯仰皆是。
即便机关算尽与削尖脑袋的辛苦奋斗并驾齐驱,也追不上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可叹可怜之中也有着许多坚韧的精神值得学习,很多可爱的人性侧面随处闪烁,值得人爱戴。小地方的人向往大城市的美好生活,是很基本的“人往高处走”的普世理想,不是吗?在一个平等社会,这种地域的高下,生下来就胎记般刻在身上,是不应该的,至少不应该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跑题了,不赘述,拉回来。
顾士莲与顾士海的兄妹关系,也因住房而起,发生发展得相当微妙,妹妹和大哥个性都十分鲜明,人物表现有立体感,一举手一投足,便活了,阅读中你会为她和他着急,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你恨不得把他们都拿来改一改。这便是好小说的成功之处,写出了人物的独特性,一个人倔强的心理不能被其他人来修正和替代。
时代造成的伤痕刻进了人物性格,一个大好人和一个满腹怨愤的人,在各自背负的包袱下面,很不容易地站立和行走,施恩者和受恩者都倍感艰难。手足亲情之下,很多道理是讲不通的,那种尴尬,作者拿捏得非常真实到位。现实生活中,因为房子,亲兄弟反目成仇的故事,沙子一样多。其实,血亲的情谊,哪里那么容易消灭?总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个故事是高尚的版本,好妹妹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匀给哥哥,生活里不知是否多见。作品对第三代人的描写,从青年人的职场升降、情感生活,到少年们的私下手办交易等,充满时代元素。顾昕的势利与渣男潜质、葛玥的老实懦弱、冯大年粗出茅庐的旗开得胜、冯茜茜不择手段的努力与失败、小老虎跃跃欲试的商业头脑,都可对应到生活中的某个阶层和人设现状。
情节上看,公务员阶层关系网的复杂阴暗,貌合神离的不幸婚姻之痛苦,外地人打拼失败的未知未来,大多散发着生活艰难的沉重气息,压抑。好在片尾冯大年和小老虎身上,透露出少年一代开放的思维,预示着祖国的花朵们上升趋势的未来,多少让人看到些阳光。中华传统中“民以食为天“中的”食“则是作品的另一条输油管道,一个例行家宴,搭起一个广角舞台,把角色聚拢。
餐桌上各自上演自己的戏份,又互相交相辉映。”吃“的凝聚力上演着不容忽视的力量。那些家宴的描写场景,在西方小说作品里是不多见的,专属咱中华民族。斛光碟影、杯盏交错,你一言我一语,多少人情世故就那样拉锁一样拉开,让你看的见七荤八素背后的五脏六腑,人情冷暖。顾家的家宴挺有些档次,山珍海味不乏,可见作者对美食也是颇有些发言权的。
百姓民生,一地鸡毛的故事里,如果没有“吃”,真没法儿写下去了。喜欢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多是旁观者的视角,细腻到位,人性的各种挣扎与不堪,细沙般散落在作品各处。喜欢暴发户展翔对顾清俞的爱情,很理想化,执着到犯傻的地步,现实生活里不一定存在,但令人向往和感动,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缺的就是这类”傻“人,能制造出非常干净的单相思恋情,多少有些唯美的意味。
成熟漂亮的文字,即聪明,又贴切,对话也铺排得繁简适宜,说出了许多人生最简单的哲理,诸如“聪明人用巧劲,傻瓜才卖憨力气”“理解是一回事,原谅又是一回事”“其实连自己都看不透自己,更何况别人”,有些对话还颇具幽默感,诸如“这是艺术,要灵感的。又不是上大号,蹲下就行。那也不见得,便秘也有的”等等。
关于上海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等级现状和外地人身份变更过程中的艰难经历,我想作者是下了些功夫来渲染的,这方面情节的精心铺排和描绘,可以看得出背后有设计图纸,呵呵。这些年,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北上深广人们的生活似乎好到几百万上千万都不当回事儿,哪个人身边随便都能数出一堆富豪,笊篱捞饺子一般,一捞就是满满一笊篱。
这在国外的百姓生活中是罕见的。对比起来,国外的生活更加朴实原始,国内的发达城市生活则现代且摩登,竞争也相对更激烈刺激,勾心斗角的戏份似乎分分钟存在。老实说,我很不喜欢作品中人和人之间的种种”算计“,现实生活里人都那么”聪明“吗?
活得如此之累!脑子不怕用坏了?打个问号!很久不读描写国内当代生活场景的小说,《心居》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够得着“扫盲“二字。好小说,是一个好戏台,一出好戏看过,起立鼓掌,总是要的。久不发书评,总被屏,便偷懒。看这篇可有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