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森的《橘子》,没看多少。而这本《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却是从头看到尾,看完了。很奇怪,同样一本书它可以是我们心里的宝贝也可能是别人眼中的垃圾。可又不奇怪,人的想法千差万别,思想自由不统一。
这才有意思啊!这本书是我心里的宝贝,标题《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我不觉得这句话很普通,无特色。或许是得过抑郁的缘故,这句话绝对不普通。对抑郁患者来说,“快乐”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当“快乐”都成为奢侈品,你可以想象他们的内心世界该多么灰暗、无助。
马特·海格的《活下去的理由》一书,写出了我心里的感觉。抑郁时你对自己几乎没有别的要求,快乐、快乐就好!可快乐难以实现,它比奢侈品更不易企及,抓握。这是我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绝对不普通。温特森的养母,在改造她。她自己不愿社交,连同温特森本人也不被允许。一直下去温会是她母亲的复制品,她的意志被母亲洗掉,一丝不剩,最后沦为傀儡。
人要活出自我的前提是,自己选择。意志被控制何来选择,无法选择怎样活出自我。这些武志红的心理套装集里面详细叙述过,我无须过多赘述。庆幸的是温打破了她的养母的改造计划,逃离,永远逃离。改造计划由此失效。温或许落下了抑郁,这是可以推测出来的。温喜欢同性、热爱同性,或许是安全感的缺失在搞鬼。
她在6岁前体会过太多分离焦虑,生母抛弃、养母将她关在门外。这都是安全感缺失的原因。蒙台梭利说过婴儿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安全感的缺失,让她选择与女性结合,因为一旦分手它带来的伤害远低于异姓的伤害。
也就是说,温渴望爱,同时又恐惧分离。在两性中选择同性,是最安全的做法。抑郁难熬,活着比死更具挑战。我是这么认为的,也相信这句话。另一方面,抑郁后的重生,像是获得第二次生命。温,你要好好的。
书名和内容不是很搭。是个有点沉重的关于被领养者寻求身份认同,与过去和解的自传故事。作者描写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时,很擅长用语言将抽象得东西形象化。一部分是语言功底,另一部分,可能在心里将那些过去摹画了很多遍吧。
在写作这件事上,忍住不在自己的作品里表达出部分自我,个人感觉是很难的。也曾乱七八糟写过一个主题主角完全不相干的故事,回头审视时,却发现故事发展的脉络里,主角的塑造上,都隐藏着自己,很多写作的人可能都会经意或不经意地表达自己本身压抑的渴望被听见的诉求。
所以会更佩服那些伟大的作家,凭想象力或者资料塑造出另一个广袤的世界,摆脱了自我的局限。但是现在好像聚焦个别群体的书也越来越被看见和认可了。相比较作者本人,她的养母有一点更让我同情在意。作者或许已经实现了自我疗愈和解,也被人听见也被人爱着,但是养母终其一生始终孤独。
有的人解决问题是向外寻求,有的人向内封闭。珍妮特的痛苦有迹可循有因可究,养母的性格成因却难以理解。是宗教?才看到查理芒格说的极端的宗教信仰会使人头脑偏狭。也许性格也有基因遗传?否则难以解释温特森这样的人这样的教养方法却成就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热烈勇决的女儿。
很佩服她的反叛和勇敢地离开,逃离了几乎出生所在的这个庞大的垃圾桶。Why be happy when could be normal?但其实快乐才是第一生产力,快乐很难,正常是简单而痛苦的选择,而长久地痛苦让人变态。
突然想起不知哪里看到的理论,人会不断不断慢慢趋近原本的自己,不论他伪装的社会面貌如何。只是不知道趋近的是天生性格还是后天选择,原本的点又在哪里,但是是确乎其实一直在发生的。似乎又跟查理芒格说的心理学效应相悖了,即人会成为他伪装成为的那个人。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