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本东野圭吾的小说《红手指》,故事短却精彩,惹人思考,剧情的冲击力让很多读者都留下了自己的态度,准确的说是情绪。故事讲了一个初中男孩杀了一个小女孩,父母为了他的未来决定替他掩藏事实的真相。
男孩父亲指认自己痴呆的老母亲是杀人真凶,随着警察的取证发现,杀人者另有其人,而真相更是让人惊讶不已。从结果来看,孩子杀人,父母掩藏真相,找年迈无用痴呆的老母亲替代,故事说起来并不复杂。只是我们不再是孩子,明白很多事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就能呈现出来,事情的缘起缘灭都很复杂,甚至有多年的时间慢慢发酵成型。
在故事的展开中,可以看到男孩掐死小女孩后,小女孩大小便失禁弄脏了厨房,男孩在杀死了一个女孩之后,害怕的不是自己触犯了法律,而是很担心脏东西弄脏了厨房,所以他将女孩弄出来丢在了院子了,自己清扫了厨房之后就回房间打游戏去了。而他之所以不管女孩的尸体或者害怕,那是因为他觉得有父母,父母一定可以替他把这个麻烦事情解决掉的。
男孩的母亲也是一力袒护自己的孩子,甚至要自己去自首,天下父母都爱子女,可是这种爱到底养出了怎样的孩子呢?男孩的父亲对于他的爸爸,情感上也是一直冷漠的很,甚至在爸爸因为换了老年痴呆3年后离世,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这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后来决定把自己的母亲推出去,有的时候我在想,他之所以这样做,可能也不是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没有办法反抗自己的老婆而已。
自然他的孩子,也就是杀女孩的男孩,在情感上为什么如此冷漠,也就情有可原了,哪怕即使责任在他自己,给别人带了不快,也一定在自己之外找原因,并且把火发在别人身上。这个男孩在十四五岁的年纪,不管怎么说都该有一到两个朋友,可是他却一个也没有,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爱指责别人,字里行间都没有看到父亲对男孩的一丝丝欣赏之意。
还有家里面那个情绪不太好的母亲,记得有个细节说到,男孩在有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之前,会特别的彬彬有礼,而小说中正好还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细节,她的母亲在搬进了婆婆那栋大房子里的时候,对着婆婆有礼貌的神情和笑容。真不知道这难道只是小说作者随意来凑字数的么?还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呢?女孩死了,男孩被抓了,男孩父亲在最后的一刹那幡然悔悟,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指认为杀人凶手真的对吗?
可是这中间所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一个问题孩子的出现,他的所有行为真的都在他的父母身上看到了原形,只是作为一个新生的个体,难免的又沾染上了很多毛病,所以才引发了更大的矛盾。记得菲利普·拉金有这样一句诗。你的生身父母,他们应负责任。
尽管并非有意,但是事与愿违。他们把自身的缺憾全部赋予你。而你不甘寂寞,平添不少毛病。当然《红手指》这本书也不是全然没有好的地方,也有人领悟到了给父母最好的晚年生活,就是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做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哪怕我们无法理解,只要表示尊重就可以了。是否对于孩子,我们也该这样呢?欣赏教育什么时候才能替代指责教育?指责可能是最容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