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翁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五色瓜的《白华为菅》书评(主角:温见宁)

《白华为菅》虽然偶尔可以找到小小的错误,比如,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由长沙前往昆明时兵分三路。又如,西南联大于1946年七月底停止办学,是年九月,温见宁和冯翊若想与师友站在一起,当北上北平。但仍可以想见,为了写完这部小说,作者曾翻阅了多少资料。这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这一定是一部注满作者心血和热情的作品。

这是温见宁的成长史。我们见证了一个女孩如何艰难的成长为新女性,又在炮火和死亡的洗礼下以笔为戈,终于站在了恩师故友期望她走上的那条路的路口。这是给生在那个年代的女性的一声叹息。见绣、见瑜,或是姑母、梅珊,她们软弱心机或是狠毒卑鄙,她们可怜可悲或是可恶可恨,她们的人生是自己的悲剧,亦是时代造成的悲剧。

这也是从一个女孩的视角对抗战历史的回顾。表面上歌舞升平的上海与香港,七七事变,西南联大,香港沦陷,还有最终的抗战胜利,如同阅读一部编年史般的,我们瞥见了或许是近代以来最沉重也最荡气回肠的十几年。这更是一幅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年轻知识分子的群像。

才华横溢、家境优渥、备受导师赏识的冯翊,得知北平沦陷后毅然回国。成长在开明的、充满爱意的家庭中的钟荟,永远热情永远正义,与父亲、爱人一起为营救在港的爱国知识分子奔走,一起被捕入狱壮烈牺牲。分别多年仍然记得为妹妹捉萤火虫的约定的虎生,驾驶战机坠落于白雪皑皑的群山时,距离胜利只剩短短几月。

与身在南京的家人失去联系,孤身逃往西南后方求学的阮问筠,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离去,爱人也牺牲在驼峰航线上,与见宁重逢于上海时,早已不复初见时多愁善感的脆弱模样。还有齐先生,一路亦师亦友支持、引领见宁成长的齐先生,被暗示与共产党有联系的进步人士齐先生,她教会见宁如何看见光明,自己却倒在漫漫长夜之中。

甚至是温柏青,尽管作者对这位担任要职的年轻军官的赞美之词少之又少,但入缅作战的艰苦与惨烈世人皆知,远征军的贡献与牺牲不容置疑,他也是英雄。三天时间,断断续续地,我陪见宁走过了半生。这是一个读起来很累的故事。我自认为对那段历史了解,但每每到达剧情起伏处,仍会觉得揪心,见宁和钟荟考取北大后,我想劝她们,不要在北平停留,快,快去长沙吧。

冯翊弃笔从戎后,见宁决心回一趟香港时,我想大吼,不,不要离开昆明,不要走!但见宁姑娘的经历也不全是沉重压抑的,尤其是在云南的那段青葱岁月。我一直对西南联大很感兴趣。读到少女们初到蒙自被当地孩子掀了衣裙或是在小饭馆遭遇苍蝇大军时,我几乎可以猜到作者参考了什么资料,读到联大师生和昆明市民在跑警报时躲进松林,我真想帮作者加上一句,那是座马尾松林。

见宁漫步于蒙自南湖之畔,“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说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的句子下意识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冯翊决定从戎报国,我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站在西南联大从军学生纪念碑前一字一字默念那些年轻或苍老的名字。

哦,对了,联大教授们也被刻画的很有意思,相信看到“文教授”、“杨教授”的名字,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吧。多可爱的一群人啊,那时的他们同我们一样年轻,他们也曾短暂地活得那样恣意过。我觉得全书最令人动容的是结尾处。见宁终归没有看见钟荟牺牲前留给她的诀别信。

可那又怎样呢?她替钟荟、齐先生、虎生甚至是见绣和明李氏过完了短暂却精彩的一生,以笔为戈冲锋陷阵,亦曾与爱人一起仰望头顶的星空。她走上了他们希望她走上的那条路,用笔下的文字照亮了别人的路。永远如炬火般光明灿烂的人啊。

不止是见宁,也不只是书中的钟荟、冯翊、齐先生,现实中的许多人,熟悉的,陌生的,青史留名的,只化做档案上的阵亡人数的,在漫漫长夜中,都曾如炬火般光明灿烂地活着,为世人照路。他们或许没有看到光亮的到来,但因为他们,才有如今的中国如今的我们。

因为他们,我才可以吃饱穿暖,才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才不用考虑“我是个女孩我还要读那么多书吗”这样愚蠢至极的问题。因为他们,我才可以舒舒服服地利用摸鱼时间看完《白华为菅》这部小说,然后絮絮叨叨写下这么多文字。所以,见宁,还有那些像见宁一样愿为炬火的人们啊,谢谢你们。还有,我们会永远记得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