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部分作者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清晰明了的阐明了王阳明心学的中心思想,简单易懂,通过分析他的生平和成长环境,历史所处的阶段,用各种通俗的小故事穿插其中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含义,更深刻地懂得了格物致知的意义。也更进一步理解了心学的精妙之处。王阳明学说,很清楚的分辨了佛家道家儒家朱子百家的不同之处,对于心外无物,良知,诚意,慎行都恰到好处的进行了解读,值得反复揣摩学习。
后半部分,作者附上王阳明的各种历史文献,信件传习录原文,翻译其含义,对于我这样的古文白痴,翻译真的是救命了,虽然没有仔细攻读,粗略地看完了,也觉颇有所获。总结王阳明学说,越觉得他的伟大之处,受益了千万后人,教导人们要光明自己的良知,处处觉察,灵活变通,注重实践,依照着良知的指点,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佛说终生皆俱佛祖慧眼,都拥有和佛祖一样的大智慧,只是被欲望遮蔽了而看不到;心学说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是圣人,只是有些人良知被恶欲蒙蔽无法得见天日,根本宗旨都是人人平等。
无论是《思考,快与慢》中的双思维系统理论,还是《情商》中所说的认识自己管理自己,亦或是佛学、心学、儒学所说的克己复礼,都需要我们认识和使用“元认知”的能力,并始终坚持观察自我,审慎思考。《史记》说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苏洵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先修心,修得此心不动,再根据良知来做决策,随机而动。
古人所谓的涵养,放在今天来看,其实就是内心强大。所谓“动心”,是指一个人因外在的遭遇而产生了负面情绪,然后又让这种情绪左右了心态。所以,王守仁说他“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就是指无论有没有考上,他都不动心,一旦动心,对他而言就是一种耻辱。
换言之,在王守仁看来,科举的失败并不算失败,只有因这种失败而引发挫折感,进而导致内心的痛苦和烦恼,才是真正的失败。一言以蔽之,“不动心”就是要求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都要保持内心的淡定,永远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情绪的主宰者。
孟子对此的表述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庸》的说法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是儒家的一种修行功夫,也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