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一个偶得的墓志铭说起,百余字的铭文揭示了墓主的身份是一个30岁被北魏从刘宋劫掠入宫的宫女,后出家为尼,过程中照顾了两代皇帝, 她的名字叫王钟儿。除去墓志套文,剩下的实质内容不过几十字。作者仅以这几十字为线索,让我们通过这样一个战乱时代边缘人物的经历,贯通了一场80年左右(北魏时代的)权力的游戏。
本文没有主人公,王钟儿只是那根贯通的针,让我们在观看大历史时,总能看到它对我们的小人物王钟儿的影响,历史便是如此,它不是大人物的历史,它是所有人的历史。如罗新教授所言,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我们还应该看到,对普通人的遮蔽或无视,是传统历史学系统性缺陷的一部分,是古代社会强烈而僵硬的不平等体制决定的。正是因此,我们对那些虽为正史所排斥,却凭借墓志而幸存至今的北魏宫女史料,一定要格外珍惜。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每一个权利中心的人都不容易,他们享受着权利带来的荣华富贵,同时也每天担惊受怕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杀身之祸。心中无事,能平静的生活,是每一个平凡人的大幸,在升迁不如意事,仕途不顺遂时,你我都该知道“有荣华者,必有愁悴”。
看这本书完全是被一句话书评吸引:以宫女之眼看北魏权力斗争的惊心动魄。用宫女的视角讲述历史事件,确实挺新奇。本书时间线主要是按照宫女王钟儿的一生展开,可以说王钟儿是一个普通人,她不是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人,也不是能被正史记载的重要人物。
但她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她的一生能被后人所知,是凭借了一方墓志铭,在南北朝时期,女性地位皆为从属,很少能被文字记载下来。可王钟儿的墓志铭洋洋洒洒近千字,详细记载了她八十六岁漫长人生中的大事,这可不简单。
王钟儿三十岁以前的人生,铭文上记载甚少。但从她出生南朝中层官僚家庭可猜想,她生活较为富足,接受良好的教育,嫁给门当户对的夫君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不过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如同浮萍,因为南北战争,作为失败一方的官员家眷,王钟儿被掳掠到了北方,成为了北魏宫廷的一名奴婢。
接下来她侍奉了景穆帝的妻子斛律氏,在斛律氏死后,四十五岁的资深宫女王钟儿开始服侍孝文帝的嫔妃高照容,并参与养育了宣武帝及其弟妹,尽管北魏宫廷一直暗潮汹涌,但这十几年他们过得还算太平,可惜,这一切都在宣武帝十四岁时结束了。大冯皇后为了扶持一个好控制的代言人,选中了宣武帝,让高照容以惨绝人寰的“子贵母死”方式离开了人世。花甲之年的王钟儿可能就是这场宫廷惨剧的见证者,相信纵使是见惯了聚散离合的人,也很难不无动于衷吧。
随后,王钟儿主动或被动地出家为尼了。到宣武帝继位后,为了自己唯一的皇太子能健康安全长大,已经七十一岁的王钟儿,此时法号慈庆,再次出山了。作为宣武帝最信任的人之一,她势必是这个秘密养育团队中的重要领导。
直到王钟儿七十七岁这年,宣武帝突然驾崩,不到六岁的皇太子,入践帝位,保母也一路跟随。可能年迈的王钟儿也是这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吧!后来,辛劳一生的王钟儿终于在八十六岁这年在宁静的寺院里闭上了双眼。
北魏宫廷真的是腥风血雨啊,流水的皇帝们,寿命都不长,二三十死去的占了多数,原因大概有三,服用丹药、近亲结婚、内心恐惧。还有骇人听闻的“子贵母死”制度,开始是皇帝为了控制外戚权力,但不知不觉中却形成了另一股以“养母”为首的势力。皇帝为了集中权力,在与相权博弈的过程中,不得不与这股势力合作,相互利用,权力就像跷跷板一样左右摇晃,占据上风也不过是一时,内廷的斗争就这样无休无止地演绎着。
其实这本书中专门描写王钟儿的篇幅很少,阅读之前我一度误以为王钟儿是一个大女主般的人设,但其实并没有哦。作者采用的完全是严肃历史书籍的写作方式,只是对叙事手法进行了创新,借用了王钟儿的眼睛试图还原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宫廷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