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后记比正文写得好的书,我本来只给了这本书两星,看完后记之后我决定加一星。先说正文为什么只值两星:按照正文,这本书应该改个名字,叫《对黑暗的古代中国之腐朽堕落一无是处的研究观点集合》,全书内容就是把以前的,现在的史学界大家小家无名家对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负面评价攒到一起,主要观点就是“分裂好,封建好,西方好”(引自豆瓣一位豆友的点评)
所有中国取得的政治成就,都抵不上带来的恶劣后果,所有西方的无耻行径都瑕不掩瑜:为了给黑暗的中世纪翻案,连农奴都是幸福的了,虽然没有人身自由,但主人爱护他们啊!完全无视在那一千年的时间里幸福的欧洲人口从来没有超过悲催的中国,即使在作者所谓“十室九空”人口减少90%的改朝换代的至暗时刻,西欧的人口曲线依然匍匐在中国下面。
通篇都以及其偏颇的态度评价历史,为了观点攒材料,竟然连硕士论文都引用了,我还跑去百度了下是不是什么大牛人当年写的硕士论文,后来发现嘛也不是,语言真的通俗易懂,非常对键盘侠们的胃口,我读的时候经常看到上句就能猜到作者下句一定会这么这么写,因为唯有这样点透了,键盘侠们才能明白作者借古讽今的良苦用心。再一看评论,果然!一水儿的“今天的中国也是巴拉巴拉”,“现在我们还巴拉巴拉”,争着表现“张老师!张老师!我看懂了!”
当我看完后记,我忽然觉得,这本书其实只要后记就好了,观点清晰,论证客观,完全没有正文中讨厌的站队和夸大其词。在正文的最后,作者说那些崇洋的晚清知识分子“他们在内心深处也许并不是百分之百地相信异邦文化如此完美,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以此来触动自己的同胞,推动自己的父母之邦变得更好。”,我想这也是作者以这样偏颇的方式著书的原因吧。不过,我依然想对作者说,后记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人人都看。脑子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人人都有。
作者写的非常偏颇,我看到一半就内心焦灼,不是对作者观点的认可,而是对作者不实,偏颇,不去深度研究的观点的反感。在我看来,作者这本书应该叫欧美美好制度下中国历史的丑恶以及中国人毫无诚信的对比。这本书唯一夸中国的就是古代“夏商周”三代的美好。而欧美已经在二百年前实现了我们追求的“夏商周”三代,中国到现在没有,因为中国人这不好那不好。
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历史书最起码你要尊重历史,用第三方的观点去叙述一个事实,占到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角度去讲,讲出当时局限性,讲出当时人选择的“不得已”。而不是占到现在,用上帝的视角去说,你这不行那不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真的是因为人的选择才发展到现在的吗?
最近流行的观点是“地理决定论”,我分人类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因为环境,因为我们生存模式,最终决定我们的文化基因,决定我们的每一个历史选择,决定了我们的历史。中国两黄文化,黄河,黄土高原,决定了我们的最好的生存就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内驱力就是统一的大国,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老老实实种地才能走足够的口粮,做传承。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都是为了维持中国文化的稳定,以及这片土地上人能够生存而出现的文化。
反过来,为什么中国没有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中国人笨?还是中国人不需要?还是在那个阶段主要需求并不是自然科学?中国历史文化都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所以,不要只看表面,深度思考挖掘一下,中国古代为什么不需要民主制度?因为中国人信仰的是祖先,中心是家族,生存模式是家族制。作者这本书看的真让我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是竟然现在还有这种书,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