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翁
经典文学小说推荐

安东尼·加卢佐 的《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书评

五星不足以表达我的赞誉之情!作者一直以一种十分客观中正的语气,讲述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与消费者心态之间难分难舍的关系。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心态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主要表现在劳动和生活的密不可分性,劳动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劳动。然而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密不可分性被社会分工完全打破了。

商品制造者并不一定是其消费者,与此同时,商品的生产过程也变得越发遥远、神秘、不可知,这种神秘性进而导致了消费主义社会的核心:拜物情结的出现。拜物主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商品借此成为了人们借以标榜身份的象征。无论是崇尚纷繁复杂、无用至上的旧资产阶级,还是裹着破衣烂杉流浪街头的嬉皮士,本质上都是企图使用商品固有的符号来实现自我价值归属。

这两种消费者形象或许离我们过于遥远,更加贴近现实的是当今社会中女性所承担的消费者角色。她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消费某种特定的商品就能赋予自己特殊的身份,于是消费行为变成了成为自己的敲门砖,商品也和自由画上了等号。

如果我们的身份需要用物质来定义,大概人永远都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个道理是如此的简单,为什么人们还会前赴后继地扑进消费时代创设的身份焦虑陷阱之中呢?答案就在广告的设计意图里。正如美国著名的广告行业杂志《印刷者笔墨》(Printer’s Ink)在1930年指出的:广告旨在让群众一直对他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不满意,要让人们无法忍受丑陋的事物。因为令人看了以后觉得心满意足的广告是赚不到钱的,令人不满才能招揽更多顾客。

广告煽动焦虑的本质决定了其受众不得不通过购买产品的方式来让自己变得更好,从而获得某种更加令人满意的身份或地位。此时,商品不再承担满足生计需要的功能,而摇身一变成为了实现欲望的途径,同时也是目的。对任何企图通过消费来成为真我,获得自由的女性而言,以下这段话都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她们得到的,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象征性的自由。而现代女性消费者正是在解放女性的伪装下诞生的(克里斯蒂娜·巴德Christine B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