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 小说是网络作者大白菜小白杨的倾心力作,主角是聚宝盆主人。书中主要讲述了:老子《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事只要有人为的因素,比如定个管理制度之类,这就离开了道。我们用政治手段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圣贤之人会尽量不用私心去这么做。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选拔人……
《聚宝盆》 免费试读
老子《道德经》开篇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凡事只要有人为的因素,比如定个管理制度之类,这就离开了道。
我们用政治手段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圣贤之人会尽量不用私心去这么做。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也有其利弊。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其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选拔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这个制度给国家输送真正的人才,开辟了一条大道,这是其有利的地方。
当今我们采用的高考制度,也有这个优点。
可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教导学子们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远胜于当今。
我这么说,并不是批评当今的高考制度,而是对现代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有不同想法。
当然,我们现在高考也在一直改革,相信会越来越好。借古通今,中西合璧新的选拔人才方法,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
上面这些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今天向先生介绍几则古代科举中,我遇到的几件事,让你有所领悟。
“我洗耳恭听,大先生,请讲吧。”
智者曾说:文齐福不齐。
这话放在现在不好理解,因为现代人很少有人反观内心,一味在外境里找答案,越走越偏。
现代人所讲的运气,也就是我所说的福气,福报。
同样两个学生考了700分,同一个班级里,有一个被清华录取了,另一个就没被录取,什么原因,福气不同。
在北京的学生考500分可能就被清华录取了,而700分的山东河南考生不被录取,什么原因,个人的因缘福报有差别。
文章自古无差别,唯有官贵重福德。
科举制度当然都以儒家经典为主,尤其到了宋朝,朱熹夫子编纂了《四书》,把这个定为了考纲,十年寒窗都在学这部《四书》应考科举。
反过来说,若是都被福德定了,何必去读书呢,也不能这么说。
不刻苦努力读书学习,就如同不给种子浇水施肥。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纵然你是皇帝的命,也只能埋葬在土里,鸡蛋还是要经过辛苦孵化,才能有小鸡出壳。
所以刻苦学习是必须的助缘。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想起宋朝的事,有个才子,文采很好,品德也很好,贵人相助,一步登天,轻易高中。
这个才子姓李,名宽,字博文,人称江南第一俊秀。
李博文这一年进京赶考,这天来到京城里的悦来客店吃饭,遇到一桌也是赶考的举人在客店吃饭,相邀一起坐下。举杯言欢,畅言学问,很是投缘,天很晚才散去。
李博文在客店住了几日,一天去集市买笔墨,路上遇到一名醉汉醉倒在路边,没人过问。李博文不忍,便去搀扶,把醉汉搀扶到自己住的客店,等醉汉酒醒了,他才发现醉汉正是前几日一起吃饭的举子中的一个。
两人相见甚欢,无话不谈。
这举子原是本届考官的侄子,说是知道考题,便把考题告知了李博文。
李博文自然欢喜,做了几篇佳作,改了又改,直到成为上品文章,才放心去应考。
待到考期到了,李博文进考场一看,果然考题一样,把心中文章认真誊写了,高中了头名。
那日同桌吃饭之人,也有知道这题目的,可是谁会相信考题会外漏,给给了这爱酒的醉汉。大伙只猜测是他为炫耀自己,愚弄众人,没一个有准备的。众人等到考场见到考题后,个个都后悔莫及。
真是应了这句话,福德不足,贵人无益;福德到时,醉汉助人。
在明洪武年间,也有两个赶考的书生,一个聪明一个愚钝。
聪明的叫王守义,愚钝的叫朱天来。
这王守义自小文章做的很好,聪明过人,过目不忘。他这次考试自己想着必能高中头名。
这个愚钝之人叫朱天来,每日不好好读写文章。反而用功于礼拜观音大士,求菩萨护佑高中头名,很是虔诚。
王守义不以为然,以为这是迂腐之举,他又想捉弄一下朱天来。这天一大早起来,就随便拿张纸写了七个题目,藏在了观音大士像下。
朱天来在礼拜观音大士后,发现了这张纸,看上面有七个题目,喜出望外,感恩菩萨显灵。
随后朱天来查阅资料,写了七篇好文章,烂熟于心。考期到了,走进考场发现题目与之前所写一模一样,甚是欢喜,开榜自然高中了头名。
这王守义看到题目便傻了眼。
你说这是不是福德所感召,谁能知道这不是观音大士,借王守义之手帮朱天来呢!
自古考场多怪事,说是怪事也不足为怪。因考场多是命运改变交汇处,能量场自然不同于别处,我亲见过三例神鬼在考场上帮忙的事。
清康熙年间,河间考生蔡文智,年方二十,青衣长衫,生的俊秀,一看便是富贵之人。
这天,蔡文智来到京城赶考,路过一片坟地时,望见有一人骑着高头大马,官差模样的人从坟地小道迎面而来。蔡文智知他非凡人,便跪下叩首问安。那官差笑着还礼,
“书生,不必多礼。你我有缘在这里会面,如有事情要问,我会如实相告。”
蔡文智喜出望外,问这次科考能否高中。官人说,下次才可高中。
蔡文智苦苦相求,等不及下次,想让官差帮忙这次考中。那官人甚是为难,耐不住他苦苦哀求,便答应了。
并要求蔡文智每考完一科后,要焚香诵经做些功德给他。蔡文智自然欢喜答应了。
三场考后,蔡文智自信满满,一时忘记了答应官差的话。第四场考后,出门口便见到了那官差,破衣烂衫很是凄惨的模样。
官差告诉他说是因帮他打点考官出了差错,判官生气夺取了他的官职。蔡文智才想起忘记焚香诵经的事。
也没办法,后悔无用,这次果然没有考中。可见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纵使取巧,时机未到也不能强求来。
还有一例交白卷的考生,更是奇怪。
这个考生姓曹,名方,字润德,霸州人。祖辈阴德丰厚,修建寺院、救济贫困的事做的不少。曹润德从小乖巧伶俐,熟读经书,写的一手好文章。
这年进京赶考,进了考场,提笔准备写文章,耳边总是有声音告诉他:
“千万别写,别写,别写,空白卷就能高中状元。”
曹润德四下看了,并没有人。曹润德以为听错了,提笔又写,声音又起来了。反复数次,最后,曹润德索性心烦意乱,想写写不出来了。
时间到了,只能交了白卷。
等第二天来看,违规考生榜里并没有他的名字。违规榜上贴出来的是有考生忘记写题目了,有写的错字多的,有写的潦草的,里面没有自己的。
他很纳闷,自己交了白卷,也没贴出来很是奇怪。
第二场,第三场如是,都交了白卷。
七场考试下来都是交了白卷,也没有违规被驱赶出考场。
自己心里明白,这次没有希望得中了。可是开榜的时候,他中了头名,自己也不知原因。
监考考官二人叫他问话,问他为什么交了白卷。曹润德说了原由,二位考官很是惊讶。
原来这二位考官,一时心血来潮,想试试自己的文章功夫,也想参加这次科考,看能否高中。可惜没有试卷,就在考试卷里面找白卷,恰好找到曹润德封存的白卷。
二人挥笔书写好,写了曹润德的名字,放入试卷袋里。说也奇了,这和愚钝人朱天来的遭遇类似,德行富足,祖德福荫,冥冥中自有安排,谁能说这不是菩萨借着二位考官的手帮曹润德呢?
乾隆年间,考生孙思祖的经历更是奇中之奇。
孙思祖的父亲在外领兵征战,少有回家,孙思祖在慈母的教导下,长大成才,进京赶考。
在赶考的路上遇到一位奇人,此人道术高强,得到张真人秘籍的真传,能知人的前世今生来世。
孙思祖与他缘分很深,相见甚欢,成了至交。
分别之时,赠给孙思祖三个锦囊,让他在最危难的时候拆看,自有帮忙的。
孙思祖谨记在心。
孙思祖到了京城,盘缠用光,身无分文,行囊衣服也被贼人偷去,只落得沿街乞讨,更别说去赶考了,眼看考期将到,很是愁闷。
这时候,想起了那道士给的锦囊,打开一看:
穷困潦倒想到我,东山庙门静静坐。
真是奇人,知我穷困时候打开这锦囊,让我去东山庙。收拾了收拾,拄着打狗棍,打听了东山庙的位置,就去了。
大约两个小时的路程,到东山庙门口坐到了天黑,也没人来搭理他。
天要黑了,孙思祖想是被耍弄了,正要走。
庙门打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沙弥让他去庙里避风住宿。
孙思祖很是感激。
用了素斋后,老和尚很是奇怪的问:“施主是否姓孙,济南府人。”
孙思祖点头。
老和尚接着说:“家父可是孙冀唐。”
孙思祖点头说是。
老和尚脸上高兴了,原来老和尚看孙思祖的相貌很像一个人,就是他的故交孙冀唐。孙冀唐出征北伐之时,存了二千银两在庙里,说是北伐回来再取,不想一走杳无音讯,想必是战死沙场了。
老和尚取了银两交付给孙思祖,孙思祖推辞不要。
老和尚说:“我方外之人,不持金银,这银两本是你父亲留下的,应当属于你,你拿去赶考吧。”孙思祖感激不尽,辞别了老和尚。
有了这银两,孙思祖在京城购置了宅院,把母亲也接了过来,来年,娶了妻,生了子,日子过的越来越富足。
唯有这科考上总是不如意。十次考十次落榜,满腹经文无人识,心里憋屈的很。生活上衣食无忧,本可以不必再考这功名了,可是夫人总也在耳边唠叨他没做官的命,这让他更是较劲了。
日思夜想,也没有想明白怎么个原因。忽然想起了那道人的锦囊,便取来打开了第二个锦囊:
十年寒窗十不第,寒山酒楼有人留。
孙思祖自叹惊奇,这道士真是仙家化身,对我的难处无所不知。
孙思祖来到寒山酒楼,店小二见是富人打扮,自是殷勤,请他进了二楼雅间里坐了,好酒好菜招待。
正吃饭间,听小二和隔壁客人谈话:
“昨天约定好了,怎么还不来呢,是不是银两没有凑齐?还是怀疑我做不成这事,我爹可是今年钦点的副考官。”
“大爷你别着忙,我再去探听探听。”
孙思祖听得明白,这是卖考题的主顾,心下打定了主意。叫来店小二来问明原由后,对店小二说,“若是价钱合适,我愿买了。”
店小二原是跑腿的,把孙思祖引荐给了隔壁的主顾。
这主顾是个矮胖子,说话爽快,二人商议了杯茶的功夫,主顾答应可以考试后再付钱,一千两银子,若是不中不收钱。二人甚是欢喜,各自回去。
果然考题和那主顾给的一样,孙思祖自然写的得心应手,开榜一看中了春元,很是欢喜,拿了银两付给了主顾。
自此,孙思祖官运亨通,二十几年光景,一直升到刑部侍郎。
日子如流水,孙思祖这年六十八岁,一天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喘不过气来,胸闷心疼的厉害,请来郎中也束手无策。
危急时刻,想起那道人的锦囊,让家人赶紧取来打开:
六十年来一场梦,穿上白衣进棺材。
这孙思祖看后,哈哈大笑,不久就气绝身亡了。
锦囊妙计,提前预留,是那道人仙术高强吗?也不见得是道人给他的功名富贵,这些都是孙思祖命里本该有的,只是让道人帮了个忙,做了回牵线搭桥的媒人,你看最后也是无力回天让孙思祖不死。
“从古人的这些经历来看,这考场中的事,努力做学问自是一方面,自己的福德善根也很重要,我们教育小孩子,也要以德行为根本,德者本也,才者末也。”
“不错,大先生总结的很有道理。咱们的育才计划要注重德行,把培养好孩子们的德行排到第一位。”
小说《聚宝盆》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