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国原本就是一个安稳的,无为而治的小国家。由于临近周朝,深受王服,从不曾有不臣之心。
郐国本又是一片平原,虽然不临黄河,却也有溱河贯穿。没有洪灾却水土丰饶,每年粮食收成都不错。
郐国的国君又不是贪婪无节制的昏君暴君,世世代代就安稳守着制城的王宫,享受着四方送来的供粮,过着自己舒舒服服的日子。
国家农业虽然算不得发达,经济却足以自足,人民国君都安于现状。军事力量虽然也有但都是临时拼凑,战争设施平日也都放在仓库之中没什么作用,很多都腐蚀变坏。这样一个国家,面对强敌进攻的时候能有什么防备力量呢?也正因为如此,当初姬掘突才能够一路砍瓜切菜一般攻破制城。
照理说这样一个小国寡民的国家,百姓都是很容易驯服的,为什么会跟自己家的田地过不去闹罢耕呢?这是关其思最想不清楚的问题。
沿着制城逛了一圈,发现制城百姓有八成以上都没有出城劳作,而城外的田地大多数都已经长出了小苗却没有梳理杂草。这证明在夏忙以前制城的百姓还是愿意耕作的,并且已经把种子种了下去。而那个时候,正是姬掘突攻破制城的时候。
制城被破之时,应该是制城百姓反抗情绪最重的时候。但那个时候百姓却依旧愿意耕作。此时已经破城多时,百姓应该已经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才对,怎么会采取更激烈的对抗方式呢?
关其思想到这里,便察觉到,制城百姓罢耕的原因,一定是在制城被攻破的这一段时间才形成的。当下他便匆匆赶往县府,想要具体了解一下这一个月来制城发生的所有事情。
制城县府就在王宫之中,关其思赶到那里的时候。县府中的官吏们正聚在一起切切说些什么。
“你看这一次那郑伯会怎么办?”
“他还能怎么办?圭大人既然出面总领,这一次的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就了解的。等着吧,到时候有他求我们的时候。”
……
只是关其思一走进县府,县府中的两个官吏立马便闭口不谈,纷纷坐回到了案几之后,装模作样地翻看竹简。
关其思皱了皱眉头,这三个人都是制城原本的士族,他并不认识。
现在各国的行政部门都不太一样,鲁国齐国这些中原大国与周朝的制度差不多,诸侯总祭祀兵伐大事儿,收税管理人口等事宜归大夫们管,刑法典狱归于司寇。
秦国位于中原西北部,民风粗犷,政治制度也简单粗率。土地税负都是秦王拢总,县令郡守均归秦王直接管辖。除此之外政事军事两分,前者从内史到左右庶长,后者从百夫长到太尉。职权划分清晰简单。
南方楚国的制度较为复杂,除了令尹、大司马这样等于大夫的大官,三闾大臣也有总管人口经济的职能分去令尹大司马的职责。而余下的少宰、左尹等权利交错,十分繁复。楚国中央集权制度虽然不甚明晰,略显杂乱,但地方的县制却是各诸侯中首屈一指的。
当初姬友刚刚被封爵的时候,便曾经苦学过个地方的政治制度,对于楚国地方的县制十分推崇,对秦国的中央集权十分佩服。所以姬掘突继位之后,便学的是南楚的地方制度,西秦的中央制度。
武公元年攻克郐国八城之后,姬掘突便听从祭旬的建议,不在地方领土设立城主或者封君,直接设立地方县直接归中央管辖。攻克制城之后,也是如此。只是此时制城县府之中只有三个郐国原本的笔吏士族,却不见郑国新任的县令。
关其思也不方便与这些人询问消息,只是客气地一鞠躬说道:“不知道县令此时在何处?”
这些个笔吏知道关其思是郑国当权的上大夫,赶忙起身鞠躬回复道:“回禀大人,曾大人正在后院。”
“哦,多谢了。”关其思表现得十分前辈,完全没有一个当权者的架子。得知消息后他便转身离开,朝着后院走去。
他这一走,方才搭话的那个笔吏便赶忙说道:“郑国真不愧是强国,你看人家的大夫多有好!”
“呦,给你一点面子你就好了?别忘了,你可是太宰的侄子,别胳膊肘往外拐。”
“切,我也就是随口一说。说实话,圭大人丢了太宰心里不舒服想要要权,我们跟郑国可没什么矛盾。谁当咱们的王上都一样。再说了,我跟太宰大人也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我念着他这个大舅,他还不一定认识我呢。”说起这话来,这笔吏心中还略显酸涩。
周朝七百年统治,天子至诸侯,大夫、君子和士这一系列世职统治机构慢慢臃肿。天子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但是诸侯却越封越多,大夫也越来越多,君子和士更是有些烂大街的趋势。
原本的政府职位和百姓财赋足够这五个阶层分摊,可是随着统治者越来越多,权利不断下移。
姬友这一个诸侯当初刚分封的时候,领邑还不如晋国的一个大夫大。大夫慢慢开始掌管君子的事,君子开始下放到地方担任县令这样的职务,先秦时期楚国县令中有六百多个都是君子。
而士的境遇最惨,因为他没处可下移了。大多数士已经不再尊贵,只有一块食邑,也就是又一块土地的粮食归他所有,而他却不能够管理这块土地上的奴隶或者说农民。即便这食邑,也还的是有职位的士才能够享有,没有职位的士只能混吃等死。这些个脱离贵族圈子的士慢慢便成了先秦显学的中流抵住。墨家的是武士、儒家的文士、道家的隐士、法家的谋士、阴阳家的相士等等都是从这些落魄的士族当中出来的。
关其思本也是个破落的士族,只是因为郑国初立,人才匮乏,他才从人堆中显露出来,有幸能够担任郑国的大夫。他自然也知道自己从士族突然变成大夫,有些老母鸡变鸭的意思,纯属机缘造化,所以他也分外珍惜这一份机遇,为郑国谋事勤勤恳恳。
此时在城外城内转了一圈,太阳已经渐渐西斜。午日的阳光从白云后斜着射出来,地上红色的光晕和黑色房屋剪影十分柔和。关其思刚刚走进后院,便听到了一阵呼和之声。
“加油!”
“曾头儿,干死这小子!”
“岐山,你小子平日不是挺狠吗?今儿见了老大怎么就怂了?赶紧给我起来!”
……
关其思眯眼一看,才发现后院当中郑国的兵丁们围了一圈儿,正在看百夫长曾阳和一个叫岐山的小伙子角斗。此时曾阳已经把岐山按在了地上,眼看就要分出胜负。而旁观的兵丁们一个个光着膀子,背后都是黏糊糊一片,显然大家都已经玩过了。
“曾阳!你干什么呢?”
关其思一声厉喝,朝着那些人走了过去。
(这一章写的真的很心虚。昨天就想着写这一章,可是写了半天写不下来,最后整理了一下春秋大事表发了上去。
今儿写完这章之后立马发现一个事情:这本小说最大的难处不是历史材料的取舍穿插,而是把控历史背景的真实性。
写《雪岩红梅》的时候历史背景比较容易把控,不知道一百度就OK了,度娘那里连乾隆年间有多少举人,杭州地区纳税时候的税单长什么模样都有。而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真是模糊的厉害。单单就说政治制度这一块,一个诸侯国就一个样子,而且变法不断,原本的制度都还在时时刻刻变化着。这对于一个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我来说,真的是很难一下子掌控。
我本来以为通读《左传》,把《左传》翻译成小说就可以了。实际上完全不行,左传的历史资料是零散的,只能是史料而不可能是小说大纲。就拿《燕燕于飞》这一卷而言,郑国崛起的主要故事是郑庄公打自己弟弟,打皇帝,打鲁国收小弟这几件事儿。这几件事情怎么写小说?这几件事情时间跨度普遍在五年以上,完全没有联系,要是具体列举他的治国方略以及行兵布阵,那是说明文,不是小说。所以我便从历史当中选出两三个人物,三分推测七分想象勾勒出中国第一位女诗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的情节已经跟历史有差别了,并不真实,我也没兴趣考证,所以在小说标签上我填了一个架空历史。
可毕竟书名是大话春秋,多少得靠谱一些。在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过程中,有很多文化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迹可循的,我隐隐已经捉摸到一些上层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民族精神产生的原动力,国家制度转变形成的小轨迹。看了易中天老师的《大中华史》之后,想法又多了一些,对于历史知识也更了解了一些。
今儿又买了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和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继续加强自己的国学素养。在小说六卷结束之后,我会把这个学习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东西总结整理出来。我还有想法写一写诸子百家。《庄子》、《道德经》、《孟子》都是我很喜欢的书,其中《道德经》和《论语》更是看过好几遍,自己觉得对各家思想也有一些小见解,而且即便看了易中天的《诸子百家》那一卷,也依旧不觉得自己菲薄。可能年轻人都比较无知而张扬吧。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请各位读者原谅我的浅薄,若发现有错误,请严辞批评,我一定端正态度,虚心学习。
我想展现我的博识,但我知道我展现的一定是我的无知。
明知道不妥却依旧坚持,原因无他,脸皮厚而已。)